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9月,各地方在开展碳排放数据核查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多个数据质量有问题的案例。为进一步强化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的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10月25日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碳核算核查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提问时表示,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正在审议之中,草案将对此项工作做出分工更加清晰、监管更加有力的规定。根据立法计划,该条例应该于今年出台。
生态环境部今年以来在碳核算核查领域的积极部署,将为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推进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越来越高的碳核算核查需求也对能力建设、市场的规范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履约期将近,全面核实重点排放数据
碳核算核查工作是碳市场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碳交易制度取得预期减排效果的关键步骤。其中,碳核算是指企业方面计算在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编制成一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形成企业碳排放报告;而核查则是,对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数据的核查,包括核查年度排放报告、首次备案的监测计划以及已备案监测计划的修订等。
目前我国的碳核算核查工作主要由各省规范监管,目前还没有系统地推出国家层面的监管核查体系。别涛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碳核算核查这项职能原属发改委,当时已有相关制度安排,2018年机构改革后转入生态环境部。目前生态环境部在碳核算核查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沿用此前制度安排的基本思路,同时针对新的要求和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正在进行研究完善。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活动,生态环境部于今年3月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编制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上述两项指南适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对重点排放单位报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数据的核查。
9月排放数据质量案件发生后,《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便在上述两项指南的基础上,要求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迅速开展数据质量自查工作。
全国碳市场也还未形成碳核查方面的国家标准,但国家层面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已经提上了日程。10月10日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
碳核算核查制度建设:公正、规范、科学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陈志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别涛司长提到的“基本思路”,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MRV管理机制,即重点排放单位监测、报告、核查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流程。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这一机制下,经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查后的碳排放相关数据就是配额分配的基础。简言之,企业根据排放情况可以自行计算,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
我国的MRV体系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地方碳交易试点的实施状况良好。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颁布,进一步对国内的MRV体系进行制度层面的规范。逐步完善MRVbeplay体育投注官网 ,为碳交易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目前核查资金投入主要有政府和市场两种方式。
一站式碳中和SaaS平台提供商碳阻迹咨询总监欧阳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各地方在碳核算核查机构的管理上做法各有侧重,数量上也有较大差距,“比如上海只有八九家核查机构,而北京则有几十家在做相关业务。相关机构的准入、监管、处罚尺度,也都是由地方来主导的。”欧阳成认为,提高核算核查机构的准入门槛、监管处罚力度或将是未来规范市场的有效手段。
市场需求上升
随着全国碳市场不断推进、全球气候行动的主流化转变,国内对于碳核算核查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欧阳成透露,目前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核查,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虑:除碳交易制度的强约束下形成的需求外,一些品牌企业可能会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上市投资需求开展碳核算工作;而相应的品牌企业在管理供应链上的碳排放,也会引发供应商们对于碳核算核查服务的需求。
陈志斌透露,目前全国有数百家碳核算核查机构。他就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算了一笔账:“如果全国需要进行碳核算核查的企业按照8000家的量来计算,每年就需要8000份排放报告;每份报告大约需要一个2-3人的团队,一个团队平均完成5份报告。也就是说大约1600个报告团队,5000人左右的从业人员大约可以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求。”
需求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缺口。这样的情况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对从事碳核算核查业务表现出一定热情。而与之相对的是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大、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空白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环评机构或将成为碳核算核查市场的补充力量。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时提出将碳排放正式纳入环境影响评价。
这之后,碳排放纳入环评的范围逐渐扩大。7月底,生态环境部向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陕西省七地生态环境厅(局)印发通知,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再次向七地产业园区印发通知,要求在相应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首批碳排放评价试点,将碳排放评价纳入评价工作全流程,探索形成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
陈志斌透露,目前已有部分环境评价机构开展碳核算核查相关业务;在能力建设层面上,已经具备环评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也能够相对较快掌握碳核算核查内容。欧阳成还补充道,环评机构本身和企业的合作较为紧密,其人才储备和管理水平成熟度较高,未来或许能够成为缓解市场需求的一个出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