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4.5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保持世界第一,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电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行业将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将大量释放,但目前我国新能源后备人才的培养速度却赶不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新能源后备人才短缺与需求猛增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不解决“人才荒”,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面临现实困境
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人才储备不足。根据我国电力规划,到2030年,将有50%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提升至80%。风电及光伏发电装机量将保持长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相关岗位近3万人。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采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国内有100多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类专业,每年培养的风电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在3000人左右,其他方面人员数量则更少;同时,部分高校开设的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不足、实践基地匮乏,仅停留在教学任务表面而无法满足学生动手和设计的需求,新能源行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尚未建立起专门的新能源人才市场,新能源后备人才发展缺乏规划,各类新能源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比较被动,因此人才培养方面仍需不断探索。
二是创新动力待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经历了由国外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已经在若干领域形成了影响全球产业体系的关键影响力,但多数新能源企业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战略导向等方面形成了“路径依赖”。由于研发的高难度和高风险性,部分企业缺乏进行技术研发的动力,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仍待提高。同时,新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仍显不足,全国范围内从事新能源研发创新的研究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各环节都存在人才缺口。
三是相关beplay体育投注官网 待完善。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仍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能源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缺少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新能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受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高端人才出现缺口。
多措并举培养新能源后备人才
首先,优化新能源后备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育”才。
一是建议高校增设新能源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为了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长、专业结构、经济状况、所在地产业发展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增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培养内容可涉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领域专业知识,主要以培养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领域从事工程应用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人才为目标,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从根本上提升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的基础数量,填补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空缺。二是建议增加实验以及实践课程。培养目标可从最基本的注重学生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先进新能源专业基础知识转变为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进入行业、适应发展。可适量增加实训课程,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工匠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提高综合素养。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实践空间、设立创新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获取工作经验、提高技能水平,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与创新实践脱节的问题。三是建议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以及规范专业培养过程的基础文件,高校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应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不断更新、修订,提升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应面向新能源用人市场,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按照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其次,推进创新培养与激励,在成长中“强”才。
一是建议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高等院校与科学研究院所将培养的技术人才投放到新能源产业发展第一线,培养适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积极鼓励企校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力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与各类科研机构投资设立实验培训基地。二是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研发力度的投入。各级政府在不断激励规模较大的新能源企业提高其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新能源企业较大扶持力度。利用财税以及税收政策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由此降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较高成本,促进新能源产业研发投入的增加。三是要鼓励高素质人才引进。可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与高端人才引进项目资金,通过项目资金着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尤其重要的是,注重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型团队。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对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与优惠政策,推进本土创新发展趋势,同时为吸引海外优秀毕业人才来华创业提供广阔平台。
再次,完善职业生涯保障,从实际“用”才。
一是建议拓宽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在企业间接融资中,提倡绿色信贷、技术信贷等理念,充分发挥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在新能源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安排投放于新能源领域的信贷额度。推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根据新能源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以及不同专业领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缓解新能源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济问题。二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市场化进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拉动人才增长,需要鼓励社会使用新能源产品,大力支持新能源产品的宣传与销售,提倡成本递减、效率提高的新能源产品发展方式。加强新能源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其符合现有的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水平,实现新能源产品的广泛使用。三是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立足各地区能源资源优势,统筹考虑国际理论技术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制定新能源产业的短、中、长期发展战略,合理配置新能源发展区域、方案,并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进行更新、调整,使各部门不同研究方向的后备人才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发挥最大效用,让人力、物力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