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碳中和> 风采

盐城逐梦国际绿能之城:增量与存量如何双向低碳奔赴

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4-05-07 10:14:19 作者:彭艳秋

  见到林芝青时,她刚从年产一万吨产线的调试现场出来,匆匆忙忙。

  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磷酸锰铁锂(LMFP)这一材料自发明到现在已经超过15年了,目前非常接近市场需求爆发的临界点。“一种材料从发明到大规模量产需要走很长的路,因为要找到市场,市场要认可你。”

  浙大任教6年后,林芝青前往美国深造,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博士毕业,成为GE美国先进材料研发工程师,后在新安迈图有机硅中美合资公司、陶氏化学等企业从事研发、商务等工作。2022年2月,林芝青与有共同志向的业内资深人士共同创立了江苏珩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江苏盐城经开区,创始团队来自GE、陶氏化学等全球知名企业的前高管和研发人员。

  这家落户盐城的新能源电池核心材料研发企业,是盐城近些年布局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背景下,招引来的一只“金凤凰”。

  近年来,盐城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领域显示出的锐气,不容小觑。

  这座因盐得名的城市,向海而兴,坐拥江苏省内最长的海岸线。大自然馈赠的丰富滩涂与海洋资源,使其成为麋鹿的故乡、丹顶鹤的家园,也让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制造生产及沿海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都走到了全国前列。

  2023年,盐城市工业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关口。盐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三位,并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

  “绿能之都”盐城,乘着海风,逐“绿”前行。

资源禀赋下,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蓬勃兴起

  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手握“天蓝地绿”的底牌,“黄海明珠”盐城也明确了基于自身独特优势的产业方向,诞生了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

  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盐城大力招引新能源“风光氢储”领域龙头企业,拉长新兴产业链条,尤其大丰、东台等县(市、区),海上风电产业链生态圈已初步形成。

  早在2006年,国华200MW风电项目在盐城东台破土动工,这在当时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也开启了盐城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上的逐“绿”之行。

  独特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盐城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风电龙头企业慕名而至。2009年,大丰区规划建设大丰风电产业园,并引入金风科技等企业。

  金风科技是国内风电制造的头部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近年来,已在盐城形成集生产、研发、培训、服务、出口为一体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金风科技引进省双创研发团队致力于海上风电整机支撑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大型海上风电机组传动链全尺寸地面测试平台技术、超长柔性叶片技术等核心技术攻关。其牵头建设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多次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盐城成为全国、全球检测水平最高的风电实验检测基地。

  风电巨头金风科技的扎营,为盐城带来了海上风电产业链的“蜜源”,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及零部件生产商纷至沓来。

  “自金风科技设厂盐城后,我们作为金风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约70%的产品供应金风,考虑产品运输成本,我们也随之落户盐城。国内前十的风电厂家中有八家都已成为我们的客户,包括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也在盐城设厂的企业。”某风电企业相关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依托自身丰厚的风光资源,截至2023年,大丰区海上风电装机规模252万kW,约占全市的45.5%,约占全省的21.3%。以金风科技、中车电机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整机及相配套的电机、叶片、海缆、塔筒、机舱罩、叶片成套芯材等研发制造及运维服务的产业链条,构建了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圈。

  在盐城,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这里也是江苏太阳能资源富集之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自然的馈赠,为盐城的光伏发电奠定了产业优势基础。

  东台,盐城代管的县级市,按照集约集聚开发的理念,首创了“风光渔”一体化的电站模式。在海滩上竖立起密集的风车,风车下面,可以铺设光伏面板,光伏面板下,还可以进行水产养殖。这种“风光渔”一体化模式,让沿海大面积滩涂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目前“风光渔”模式、渔光互补模式已经在盐城各地推广开来。

盐城的风电、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新能源基地。陈其龙/摄

  盐城现有光伏发电可开发容量超30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300万千瓦,集中式拟建在建300万千瓦,集中式待开发2400万千瓦。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年辐射资源,盐城形成独具沿海特色的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伏开发格局,智慧能源、储能等一批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也蓬勃兴起。

  依托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阜宁、大丰等重点园区,集聚了天合、阿特斯、润阳、通威、正泰新能源等一批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以及百佳、鹿山、小牛等一大批配套产业领军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集群,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装备制造关键领域。硅片产能53GW/年,光伏电池片产能73.2GW/年,光伏组件产能95.3GW/年。

  盐城已成为中国光伏产业重地,其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综合产能位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按照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的思路,形成了东台、大丰、射阳、阜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新能源重点板块。

  聚焦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盐城正着力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海上风电、晶硅光伏领域的装备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并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输变配电、综合能源服务两大配套产业。

  盐城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吴沐宸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集群到一定规模之后,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及合作创新也更容易开展。“脱离产业的创新是没有根基和灵魂的,需要有产业发展定力,长期坚持下来形成产业集聚区。”

招来“凤凰”,发展低碳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风起盐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已经在这里形成产业势头。这座过去以悦达起亚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一业为主”的城市,在擦亮汽车产业城市名片的同时,开枝散叶出“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而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交叉覆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是盐城基于自身禀赋的产业发展基调。

  盐城正全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国际绿色能源之城和国家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珩创的投产,是盐城在新能源产业逐梦蓝海的一个缩影。

  作为磷酸铁锂升级方案的磷酸锰铁锂(LMFP),具有低成本、高电压的优势,相比三元材料又有着安全性高和寿命长的优点。对于动力电池而言,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电池的电量多为40~60度电、80~120度电。LMFP电池可以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白,覆盖60~80度电区间,成本远期也仅比磷酸铁锂高约5%。随着碳包覆、离子掺杂、纳米化等技术改性方案的推出和应用,LMFP电池的应用市场充满想象。

  然而,锂电池的重要发明人和推动者将主要商用路线的核心专利收入囊中,竞争壁垒留给后来者的机会已然不多。

  珩创继承了行业开路者的技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团队成功攻克了LMFP正极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研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安全性能优异等特点的高性能LMFP系列产品。与此同时,拥有磷酸锰铁锂核心专利的珩创,在中国LMFP大热的情况下,依靠核心技术和专利壁垒两大利器扩大市场,也是当前的重要命题。

  珩创将研发中心落在盐城,并将实验室成果产品化商业化放大。林芝青从工程师“变身”建筑师,尽管此前已有过建厂的经验,却依然需要不断精进,改进工艺,调试设备和产线。

  技术实力较深、有专利壁垒、又具备规模化量产经验,珩创获得悦达投资、东海岸资本、黄海金控、创维投资、电科基金、正景资本等多家资本的青睐,完成多轮融资。“我们落地盐城和第一轮融资领投方是悦达投资有关,盐城营商环境不错而且很宜居。珩创万吨产能落地时主要问题之一是用电问题,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厂区内新建了一座110kV变电站。”林芝青说。

  产业化对技术的放大是很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必然要走的关键一步。而区域产业的变迁,也对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位于盐城滨海县的江苏滨海沿海工业园,优中选优,园内由过去的140家企业缩减到30家,腾出的土地重新布局优质项目,汉信天诚(江苏)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

  汉信天诚2014年设立于北京,在完成小试中试后谋求规模化生产,随之落地盐城。其主营产品纳米孔气凝胶绝热卷材,主要应用于工业管道、航天军工、新能源电池隔片等场景。气凝胶由超高孔隙类的纳米级结构堆砌相聚,经由溶胶凝胶复合工艺和高温超临界干燥工艺制成,孔径小于空气孔径,能够有效隔绝空气流动减少能量损耗,成为节能低碳最佳的保护性材料之一,在建筑及人居环境中适用于夏天制冷冬天采暖。

  世界上第一块气凝胶由美国科学家Samuel Stephens Kistler于1931年实验室研制。2000年左右,针对这项技术进行的推广,遇到瓶颈,难以扩张。“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升级迫在眉睫,业内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在琢磨突破,不断探索后获得的各类技术路线层出不穷,市场培育与认可也在慢慢升温。”汉信天诚总经理陈世忠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记者在采访现场体验了汉信天诚生产制备的气凝胶材料,一千度的高温下,二十毫米的材料要到四分半后才能感觉到温度变化。陈世忠说,“早先时候的保温行业发展参差不齐,曾经有好多建筑物着火就是因为保温材料所引起,大概2010年后国家对这一行业高度重视起来,鼓励整合提升,而且近年来要求还在逐步升级。”

  节能低碳的趋势下,汉信天诚邀请厦门大学材料学博士作为联合创始人,瞄准国际技术高点,发挥团队优势攻克技术痛点,研制并提供与市场需求直接贴合的产品。

  “路线确定以后,技术团队也就有了方向和框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思路想法、解决手段和设备更新设计。其实前期也是盲目的,只知道一个大概方向,能不能走通也不知道,失败过很多次。”陈世忠表示,技术攻关首先要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在适度领先的同时匹配企业的水平和能力。

  “从北京就已经开始验证了,客户验证认可后才将我们的产品列入使用清单,这个被市场接受的过程是漫长煎熬的。”汉信天诚前后与中科院、华南理工、南京理工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并验证工艺技术参数的最优匹配以及生产装备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通过中控室远程监控生产过程。近期,汉信天诚建成国内外首套可以连续规模化运行的卧式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行业传统伫立式生产量偏小的局面。

  陈世忠说,“新材料这种基于新兴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就意味着技术突破和成本领先。因为到一定产量临界点以后,只有突破原来技术瓶颈升级到新的更高平台之后才可以支撑起连续稳定生产与量产自由。”

  2016年,京津冀制造业外迁的背景下,汉信天诚选择迁入长三角发展,2018年正式走向市场,真正规模化稳定生产在2019年,后为扩产能选择落地盐城市滨海县。“因为市场追着我们跑,滨海对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工艺图纸设备我们提供,可以‘拎包入住’。”

围绕增量与存量做“低碳”文章

  盐城既滋养着珩创、汉信天诚这样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发展壮大,也在低(零)碳的节能提效上做增量与存量的不同文章。

  2023年,是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起步之年。这一年,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4%,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全省最优、全国前列。

  围绕“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盐城在全省率先开展低(零)碳园区试点建设,打造绿色产业、绿色资本、绿色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高地。

  从废弃盐田而来,作为试点之一的滨海港低(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初期,现场一片滩涂,环境极其艰苦。

  “盐城有很广袤的海洋,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明显,滨海港从原先的盐场滩涂成建制转化为综合能源的保障基地。”负责滨海港低(零)碳产业园低(零)碳打造的江苏奥兴智城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梅中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沿海的产业转移呈现出的由南向北、沿江向沿海两大趋势,为滨海借势发力、加快发展提供机遇。

  滨海港区是江苏沿海水深条件最好的岸段之一,良好的港口、岸线、土地、绿能优势吸引了中国海油等国央企重点项目的落地扎根。

  LNG释放的过程中,气化吸热产生大量冷能。以中国海油的“绿能港”为依托,滨海港正建设低碳绿色的冷能利用体系。为将冷能的独特资源优势利用起来,滨海港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的冷能交换中心、冷能空分、冷水鱼养殖、冰雪大世界等冷能利用系列项目正在推进。

  近期,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6座全球单罐容量最大27万立方米LNG储罐群顺利完成珍珠岩填充施工作业,标志着国内首批27万立方米LNG储罐群完成主体施工。

  本次填充作业实现了自动振捣工艺在国内的首次工程应用,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超大型LNG储罐自动振捣工艺,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是盐城“绿能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和实践。

  “全国对于冷能的利用开发还较少,本来这部分能量是排入大海的,近些年才开始利用起来。LNG储罐刚开始也是只有国外有,国内不成熟。行业里最早接触这一技术的就是中国海油,我们和国外的专家学习,让冷能产生绿色经济效益。”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技术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除了冷能外,绿电也是滨海本地的珍贵资源。梅中海介绍,绿电没有碳排,但由于受到日照气候的影响并不稳定。“通过储能的方式实现用电负荷的削峰填谷,形成区域内的绿色电网。”此外,园区进行智慧化管理,为入园企业的生产设备加装物联装置,数据积累沉淀形成报告,为企业及政府提供能耗指标及生产工艺的节能优化决策依据。

  “碳减下来的过程也是企业成本降下来的过程。片区统筹,可以把片区内的所有相关需求整合,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盐城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滨海港工业园区开展低(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建设,探索绿色低碳智慧理念在实践中的模式创新与技术验证。“就是要验证,对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方面进行验证,如果只有技术没有经济驱动,则没有可复制性及推广应用潜力,也不行。”梅中海说。

  绿色低碳不仅从增量上进行产业链延伸,也从存量中要动能。

  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盐城正在研究出台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以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推动能耗前30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节能降碳改造,节约能源消费3%以上,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0家,指导企业创建省首批“零碳”及“近零碳”工厂。

  传统产业占盐城全市工业比重一半以上,是盐城的“老家底”,当前正聚焦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五大传统行业,分别制定焕新升级工作方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滨海县为代表的县区,正在加快化工、铸造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聚焦能源消耗总量大、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用能企业,围绕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重点方向,实施一批节能提效改造项目。

  “园区对安全、环保、企业效能、土地利用率这些方面,要求比以前高得多,已经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化工园区了。”江苏滨海沿海工业园智慧园区管理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沿海工业园,记者通过智慧管理大屏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看到整个园区的情况,9套高空瞭望系统从高空进行全区域、全天候巡航监控,可对烟雾、高温等异常情况进行自动跟踪、实时预警。

  滨海沿海工业园于2016年率先启动智慧平台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自动化车间、智能化企业、智慧化园区,在运营过程中,为园区安全、环保、交通运输等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安全上,通过企业二级平台和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推动企业加快自动化升级改造和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对化学品从源头、存储、生产环节进行全周期跟踪管理。环保上,通过废水、废气、固废等方面,掌握企业的环保状态。

  滨海港低(零)碳产业园也在进行存量企业的低碳改造。梅中海表示,“产业园原先集中了不少存量化工企业,我们协助这些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实现各个环节的降碳。核心区、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是增量,不仅围绕新增量,也要把历史遗留问题逐渐解决。能耗偏高的企业,对用能设备降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来源的清洁化,用绿能代替火电,将‘全链减碳’落到实处。”

  澎湃新闻记者 彭艳秋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