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光伏> 国内新闻

2024年新增风光项目装机12.17GW!新疆乌鲁木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中国电力网 发布时间:2024-02-20 14:59:48
2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光伏、硅基铝基碳基新材料、风电装备、纺织机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搭建科技援疆产业技术集散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7%以上。

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南风北光”资源,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中石油北部沙漠200万千瓦光伏、达坂城金工新能源85万千瓦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装机1217万千瓦,推动达坂城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培育绿氢制输储用一体的氢能产业示范区,建好绿电产业园,争取设立乌鲁木齐绿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动中石化南化集团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绿赛汇通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合盛硅业硅基新材料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推进硅基、铝基、铜基、碳基和膜基向光伏、电池、高端铜导体、风电叶片、航空航天、医用耗材等领域扩展,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重点抓好合盛硅业年产20吉瓦光伏组件等6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装备制造项目,新疆远洋高纯超细球形铝粉等1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38亿元的新材料项目,博光米东区100万千瓦光伏等1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270亿元的新能源项目,瑞特源年产50万吨高纯液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5个年度计划总投资6.8亿元的化工项目,澳龙文旅总部基地、新疆玉文化公园等5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8亿元的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储备项目转化,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空间,推动房地产领域投资稳定增长。

全文如下: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7日在乌鲁木齐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牙合甫*排都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锚定党中央对新疆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部署要求,落实市委工作安排,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显著成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生动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过去一年,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打击犯罪、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平安乌鲁木齐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坚决扛牢维护社会稳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保持对“三股势力”依法严打高压态势,分类有序优化维稳措施,实现了在“管住”基础上向“管好”转变。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和包联化解信访案件机制,不断“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信访总量下降3.7%。“百姓说事云*书记直通车”线上线下联动解纷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获全国先进,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命名首批市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4个。沙依巴克区、天山区大巴扎街道、市第五中学被命名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米东区三道坝镇、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18家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新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6个,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分别增至13个、42个、104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持续优化,青少年“筑基”工程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不断提升。“三项计划”扎实开展,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稳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五个认同”和“三个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

依法治理宗教事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优化完善驻村管寺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宗教领域保持和睦和谐。强化“三支队伍”建设,伊斯兰教中国化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国旗、宪法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活动,全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文化润疆工作加快推进。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路军办事处、毛泽民故居、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历久弥新。阅微草堂、巩宁城遗址等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市文化中心(六馆一心)、京剧院、文化馆等发挥阵地作用。文化公园北区向市民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体完工,新增自治区级特色博物馆4家、累计达到11家。创排京剧现代戏《情满天山》等8部精品剧目,挂牌京剧、秦腔传习基地1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文化生活节、戏曲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1.7万余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更加稳固。

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坚持开源节流,积极争取建制县区隐性债务化解试点等政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偿还到期政府、国有企业平台各类债务,积极做好企业账款清欠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完善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制度,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经营效益,国有企业稳定发展。统筹推进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一楼一策”推动“保交楼”任务超额完成,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销号“烂尾楼”项目11个,推动27个延期交房项目竣工交付,“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取得积极成效。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四方责任”,严格“三管三必须”要求,高效落实全国“一盘棋”应急响应,提升隐患排查整治专业化水平,重大事故隐患和突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取得积极成效。推进消防、危化品、自建房、煤矿、交通等领域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持续提升。

二、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过去一年,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不动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总量达4168.5亿元,首破40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进出口总额增长3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0%、8.3%。

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强招商引资、提升投资效能,谋划实施27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6%、达526.1亿元;工业投资增长32.8%、达495.2亿元,总量在投资中跃居第二位;房地产投资增长2.2%、达296.3亿元。加快开发“南风北光”资源,实施中绿电350万千瓦光伏等21个风光项目、总装机规模1018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分别达268万千瓦、75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1.7倍、达177.9亿元。大企业“扬鞭”加力、大项目提速增效,成为拉动投资增长、提升投资韧性的强劲动力,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大、结构优化作出了新贡献。

消费支撑作用增强。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汽车消费补贴、稳定房地产市场等政策,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开展惠民消费节等“消费促进年”活动500余场次,改造提升商圈22个,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0个,传统商超加快向现代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新增直播电商基地3个、自治区级电商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汽车销售额增长42.7%,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87.5%、41.5%。创建自治区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10个,引进品牌首店200个,天山明月城成为夜间文旅消费新地标。全市夜间经济累计人流量达1.43亿人次、消费额90亿元,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赏催生夜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点燃城市烟火气,释放夜间经济新活力。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召开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新引进产业链项目93个、总投资840.2亿元。上汽大众、广汽、陕汽等企业生产乘用车及重型商用车1.8万余辆,卓郎、铁建重工、新研牧神生产纺机、农机及各类装备3200余台;合盛硅业20万吨多晶硅及光伏一体化、众荣高性能高压电子等32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新能源并网154万千瓦,装机规模达476万千瓦、发电99亿千瓦时,占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的51.7%、总发电量的31.8%,总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西北油田、乌石化、国能化工、乌东煤矿、兖矿新疆煤化工加速释放产能,工业生产企稳回升,为工业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增“小升规”企业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培育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13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服务业提质增效。围绕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纺织服装等积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国内主要寄递物流企业新疆总部相继落户,入选国家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举办各类展会100余场、增长52%,2023(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我市签约交易额542亿元。国际纺服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落地。新疆股权交易中心开设“乌鲁木齐专板”、首批26家企业入板,全市A股上市公司达3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达16家。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金融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达15.4%。房地产市场量增价稳,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回归合理区间。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全疆首家5G工业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中心二期等项目投运,建成八钢智能制造等3个示范项目,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加速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旅游业强劲复苏。实施旅游兴疆战略,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3家、自治区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家,新增旅馆69家、民宿61家,全市现有高品质酒店、星级饭店、旅馆、民宿达1700余家,房间9.1万个、床位14.9万张。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国际大巴扎“石榴花巷”演艺街区和“丑马一号文创园”等建成运营,成功举办草莓音乐节、冬夏季马拉松等活动,第六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舌尖上的丝绸之路美食大会提升文旅热度,新疆冬博会、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带火冰雪经济,“骄阳看雪*乌鲁木齐”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增长117.9%,旅游收入达1028亿元、增长197.7%。

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各项工作,统筹抓好粮食和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新建高标准农田5.18万亩,种植粮食15.1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打造蔬菜专业乡(镇)3个、专业村10个,巩固提升百亩、千亩连片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26个,“菜篮子”保供能力稳步提升。申创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自治区特色产业示范村2个。新增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3条、自治区级以上生态农场3家,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助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建成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7个,乌鲁木齐县获批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新建和提升农村卫生户厕11857座、普及率达85%,新(改)建农村公路47.6公里,供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3.2万人,绿化美化村庄21个,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实施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两区”建设,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落户,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铝基材料重点实验室等7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挂牌,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增长28.2%,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增长23.3%,新增科技创新领军企业7家。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激励政策,支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6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经开区(头屯河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新增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机构17家,完成技术交易16.8亿元,全球并网满发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机、硅基制造业5G全连接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95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用改革解难题、以开放促发展,发展动力活力加速迸发,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步入新格局。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高质量完成自治区43项重点改革任务、4项改革试点和69项市级改革任务。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等“一企一策”改革,水发集团挂牌运营,公交集团与快速公交公司完成专业化整合,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持续优化。机场改扩建工程移交新疆机场集团建设,临空集团与新疆机场集团、陆港集团与新疆商贸物流集团股权重组有序推进,市第八人民医院确定为新疆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基层治理改革纵深推进,优化驻社区(村)“访惠聚”工作机制;乡镇(街道)行政处罚赋权事项清单、权责清单和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公布实施,税务、交管、市场监管等领域“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改革获群众好评。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取得新成效。财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成功获批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自治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政务服务再提升、制度成本再降低、惠企政策再精准。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服务模式,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拓展“全市通办”“跨域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范围,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88%。积极推行审慎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模式,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修订、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4件,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强化用地、用能、人才等要素保障,认真办理涉民营企业发展诉求建议,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恢复向好,全市市场主体总数达43.5万户,2023年新设立市场主体8.4万户、增长68.1%,其中新设立企业3.14万户、增长74.2%,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港、五大中心”扩能增效。国际陆港区能级持续提升,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数字化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年始发中欧班列1332列、增长14.3%,铁海联运班列584列。统筹推进“五大中心”建设,“两横两纵、三环多射”骨架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国内外航线达230条,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增长150%,货邮吞吐量达15.5万吨、增长65.6%,机场改扩建工程T4航站楼室内装修、设备安装进入收尾阶段。对外投资贸易持续扩大,边疆宾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国家验收、出口额突破1亿元,综合保税区全年完成进出口额252.4亿元、增长83.5%。新增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2个、线下产业园2个,海外仓达到10个,跨境电商实现进出口额23.8亿元、增长71%。创新开展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1+4+N”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拓展,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丝路工坊(经世学堂)”“语言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健康论坛—第八届新疆中亚地区妇幼健康论坛、乌鲁木齐市—比什凯克市友好城市U20足球邀请赛。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疆服务基地”全面落地,金融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启动乌鲁木齐片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加快推进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等重点工作,引入西北首家零碳服务中心,开展电子元器件保税物流、境外债和信用类债券发行等业务。各功能区块均开设政务服务专区(窗口),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多式联运中心、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场站统一运营,“天山号”班列常态稳定开行,成功开通乌鲁木齐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国际道路客运班线。各功能区块对外开放改革举措竞相迸发,推动全市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活力。积极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务实合作,成功与智利雷克莱塔、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俄罗斯克孜勒等城市签署缔结友好城市意向书,与智利、秘鲁有关方面签订经贸战略合作协议、文旅合作框架协议。

四、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聚焦“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邀请国内高水平专家团队集众智众力为城市发展规划把脉,将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综合交通、生态文旅、城市风貌、安全韧性”四大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海绵城市、慢行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154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加优化。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东二环全线贯通,跃进街连接线等一批主次干道建成通车,西山路西延、东进场高架等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北段主体工程完工。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9条,新开定制公交专线47条,在公交站点增加座椅、雨棚等设施,让候车环境更贴心、更舒适。制定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着力打通制约网约车落地的堵点难点,新增网约车平台9家、网约车2312辆。着眼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场、高铁站“打车难”问题,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强化运行调度等方式,着力提升机场、高铁站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效率,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新建供水管线87.7公里,改造供热管网61.4公里、燃气管网15.2公里。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302个、棚户区房屋综合改造1.48万户,群众居住环境有效改善。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品质提升,养护维修城市道路1773条、170万平方米,清理整治336条道路线缆“蜘蛛网”,拆除违法建筑32.5万平方米,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市政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冬季清雪更加高效,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小区分类垃圾桶覆盖率达100%,建成6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拆除南门、北门等节点长期影响市民通行的施工围挡422处、恢复道路16.3万平方米,让城市道路更加畅通、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推动自治区“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21家企业完成154个“一企一策”治理改造项目,全年减排4项污染物1.1万吨、较2022年工业排放总量下降34.4%;2家企业获评A级、8家企业获评B级(含B-级)环保绩效企业。完成2.15万户农村分散燃煤供热设施改造,自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40亿元、完成11.6万户改造,各族群众历史性地告别了燃煤取暖时代,迎来了清洁取暖新纪元。淘汰老旧柴油货车1502辆,严格落实“七个百分百”抑尘措施,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7%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增加14天,重污染天数14天、减少3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1.9%,创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成绩,拉升各族群众“蓝天幸福感”。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率100%。土壤环境质量均处于清洁(安全)级。完成中央13项、自治区45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效办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信访案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新增绿地6942.7亩、栽植乔灌木919.9万株,修复退化林4000亩、森林抚育5000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5平方米,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5万亩,柴窝堡湖稳定在20平方公里。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群众幸福生活亮丽底色。

统筹水资源综合利用。落实水资源综合利用计划,甘泉堡第二净水厂暨主城区扬水应急保障工程(一期)、楼庄子供水工程建成投运,从海拔500米到860米的扬水工程提前2年通水,全年利用外调水达1.3亿立方米,外调水利用取得新突破。实施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再生水管网等项目,再生水利用率达45%。实施海绵城市重点项目51项,高标准建设河马泉海绵城市样板区,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大于40%。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米东区、达坂城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新增自治区节水标杆、节水型企业2家。

绿色低碳加速拓展。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完成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2个、煤炭高效利用项目37个,世界首座商业示范项目八钢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建成投运,年减排二氧化碳近100万吨。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全疆首座新能源重卡大型充换电站正式投运,新增集中式充电站2座、公共充电设施2226个、新能源乘用车2.3万辆、电动重卡536辆、纯电动公交车196辆、城市配送新能源电动货车125辆。新建装配式建筑76.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257万平方米,新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1个。申报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15项,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

都市圈建设稳步推进。《乌鲁木齐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编制形成阶段性成果,绕城高速(西线)等路网工程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经开区(头屯河区)兵地合作区、头屯河区工业园等合作区产业协作持续深化,82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乌昌通办”,都市圈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五、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3%,切实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办实办好,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民生实事取得实效。2023年十二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兑现了为民承诺。建成创业社区61个、创业市场109个,新增创业1.6万人、带动就业2万人,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20家,1.34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建成自治区级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家、养老服务设施100个,新增日托养老床位500张;新建托育机构5家、新增托位300个,完成1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筹集保障性住房13893套,6892个家庭喜迁新居;开展党建引领物业服务试点,深化物业服务提升行动,全市3860个居民小区已成立业主委员会2522个、占比65.3%,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5.5%;打通丁字路、断头路26条,改造交通堵点3处;为8.4万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5.6亿元;新建小游园21处、生态慢行绿道9条、健身步道4条、健身场地84个、公厕34座,提升改造公园游园16个、道路绿化18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办理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互联网+督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群众困难诉求148.7万件。

就业质量稳中向好。打好“减缓返补”政策组合拳,支持就业再就业资金17.6亿元,用于市场主体和各类群体稳岗拓岗扩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攻坚行动,向22所院校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5.6%。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7万人次,深化“一对一”就业帮扶,5.5万名登记失业人员、0.5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新(改)建、续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园位)2.37万个,新组建教育集团10个、拓展优质学位3万余个。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1个、示范校14所。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试点,市第一中学被列入国家级示范校。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18所高中开办科技、体育、中医药等特色班33个。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办学取得新进展,创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中高职学校3所,入选自治区优质中高职学校5所。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10.3%、2.3%、7.3%,住院费用跨省异地结算率82.2%,均超进度完成目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月375元,发放养老保险待遇181.5亿元。推进药品耗材集中议价采购,378个药品降幅超过30%,医用耗材平均降幅达34.2%,检验试剂平均降幅达31.5%。累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5.4亿元、工伤保险待遇5.8亿元,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1.4亿元,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健康乌鲁木齐加快建设。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医疗质控体系不断完善,新建8个“名医专家工作室”和18个市级重点专科。口腔医院新院建成投用。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入选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79%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创建社区医院14家。推进全民健康体检与“医防融合”相衔接,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4.6%。母婴安全核心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底线进一步守牢。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持续深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供给,创演《盛世梨园百花春》大型戏曲文艺晚会,《第一交响曲》等5部作品荣获自治区“天山文艺奖”,上演国内外优秀舞台作品279部。打造“雪莲朵朵映天山”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5个,西域男声合唱团荣获2023年全国合唱音乐季特别奖、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合唱比赛金奖。市文化中心(六馆一心)全面投用,全年举办各类展览、文艺演出、主题活动近300场,接待群众150余万人次,成为文化新地标、市民“会客厅”。市图书馆以全新环境和贴心服务为市民提供阅读新体验。打造体育公园4个,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079场。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金牌数、奖牌数位列榜首,自治区第一届冬运会成绩斐然,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取得4金、2银、1铜佳绩。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群众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2023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落细“第一议题”制度,主题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乌鲁木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加快建设,认真开展集中学法、述法,推进落实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制度和新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废止政府规章6件,废止和宣布失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82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坚决做到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282件、办复率100%。坚持“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切实把有限资金花在刀刃上、用在紧要处,确保民生支出不退步、民生福祉有提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我们持续加强国防教育,扎实做好拥军优抚和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服务保障等工作,军政军民团结不断深化,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创建工作稳步推进。重视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残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加强统计调查、广播影视、外事、供销、气象、地方志、档案等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协同发展、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发展同在,面对困难我们沉着应对,面对发展我们奋勇争先,面对重任我们敢于担当,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科学指引,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凝结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辛勤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驻乌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指战员、公安干警,向中央驻乌单位及所有援乌干部,表示诚挚的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坚实,一些影响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还需持续提升;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外贸新业态发展滞后,开放平台功能有待完善、能级有待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需持续拓展;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差距,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能力还需持续提升;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短板,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质效还需提升,等等。我们将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切实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稳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子、迈上新台阶。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0.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眼全局、增强定力、系统谋划、统筹兼顾、把握关键、整体推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

坚定不移维护稳定。加强抓稳定与促发展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深入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保持依法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强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坚定不移防范风险。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用好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兜牢“三保”底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规范和优化PPP项目管理,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完善房地产项目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金融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借鉴“浦江经验”,推广“天山枫桥经验”,强化信访工作法治化和源头治理,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和信访案件包联化解,用心用情用力化解信访问题,坚决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一线。

坚定不移保障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常态化排查化解消防安全、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矿山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抓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强化寄递物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守护好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

开展好示范创建。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出台政府规章、政策措施和开展工作的首要考虑,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紧扣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实抓好青少年“筑基”工程,持续拓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成果。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环境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全面促进宗教和顺。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三支队伍”和基层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强“三非”“三化”整治,深入推进“去极端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全面落实文化润疆工作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巩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建好用好文化中心(六馆一心)、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八路军办事处、毛泽民故居、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等文化阵地,鼓励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办好第三届全国全民阅读大会等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巩宁城遗址、文庙保护利用,新建非遗传承基地1个、非遗特色示范社区6个,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让中华文化通过实景实物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推进“两区”建设,做好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建设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硅基新材料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用好“四方合作”机制,推进“乌鲁木齐—深圳创新园”、丝路国际科学城、环河马泉高校创新综合体、绿谷科创城、甘泉堡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和双创载体5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光伏、硅基铝基碳基新材料、风电装备、纺织机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搭建科技援疆产业技术集散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7%以上。做好红山科创专家团驻企服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0家,新增科技创新领军企业8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中国—中亚技术转移中心,力争完成技术交易18亿元。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加快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市,紧紧围绕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和“产业地图”,促进工业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价值向高附加值攀升。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南风北光”资源,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中石油北部沙漠200万千瓦光伏、达坂城金工新能源85万千瓦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装机1217万千瓦,推动达坂城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培育绿氢制输储用一体的氢能产业示范区,建好绿电产业园,争取设立乌鲁木齐绿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动中石化南化集团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绿赛汇通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合盛硅业硅基新材料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推进硅基、铝基、铜基、碳基和膜基向光伏、电池、高端铜导体、风电叶片、航空航天、医用耗材等领域扩展,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着力发展化工产业,统筹推进石油、煤化工提质增效,构建化工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兖矿新疆煤化工年产6万吨三聚氰胺等项目建设,促进乌石化年产200万吨PTA及PX装置扩能、国能化工30万吨PGA等项目开工。加快推进《乌准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报批,促进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向乌准产业园加速聚集。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汽车、农牧和工程机械、风机设备、钢铁冶金发展基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加速引进钣金件、铸造件、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企业,打造全疆装备制造业高地。促进钵施然高端农机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上汽大众、广汽、陕汽等汽车制造企业创新产品、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稳产增效,推动国网新疆电力、西北油田、金风科技、新特能源、红云红河卷烟厂等企业释放产能。新培育“小升规”企业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盘活超期未开发土地和批而未供用地,增强园区持续创新、产业生成、资源整合、经济产出能力。

提升服务业质效。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数字经济、会展经济等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质效。推动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推进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打造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发挥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带动作用,提升国际纺服中心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商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国内寄递物流龙头企业新疆总部基地、乌鲁木齐国际商贸物流枢纽中心暨中亚商贸物流产业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信息平台、建强物流体系,抓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申创,打造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推广“信易贷”“新质贷”,促进金融资源精准供给;用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等政策,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积极推广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筹办新疆数字经济博览会,促进数智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会展经济,做好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00场次以上。

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高效落实,以构建“一心两区三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为引领,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南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山龙脊旅游度假区,开发北部沙漠景区,打造博格达高山观光探险高品质旅游景区,创建乌鲁木齐县“中国天然氧吧”气候标志品牌。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东区、S101户外探险集散中心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提升国际大巴扎、天山野生动物园等景区品质,创建3A级以上景区6家。培育壮大冰雪产业,启动天山国际滑雪场项目规划研究,办好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提升冰雪旅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塑造“骄阳看雪*乌鲁木齐”旅游品牌新优势。创建自治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商旅文体融合,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力争接待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0亿元以上。唱响“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品牌,让旅游业成为惠民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

坚持不懈推进“三农”工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实施农民增收行动,以乌鲁木齐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引领,打造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3个。做精做优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采摘观光体验园、民宿示范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高质量抓好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自治区10万亩粮食生产任务。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分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新建和提升农村卫生户厕4600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6.5公里,持续提升村容村貌,让乡村更和美、更宜居。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用好产业援疆机制,统筹用好各类项目资金,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领域,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谋划和引进一批民生所需、发展必须的项目,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投资,激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化工、文旅等领域投资潜力,以明确预期推动社会资本敢闯、敢投、敢干,扩大投资增量。重点抓好合盛硅业年产20吉瓦光伏组件等6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装备制造项目,新疆远洋高纯超细球形铝粉等1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38亿元的新材料项目,博光米东区100万千瓦光伏等1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270亿元的新能源项目,瑞特源年产50万吨高纯液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5个年度计划总投资6.8亿元的化工项目,澳龙文旅总部基地、新疆玉文化公园等5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8亿元的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储备项目转化,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空间,推动房地产领域投资稳定增长。力争全年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增长10%。

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打造放心消费环境,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促进餐饮、文旅、康养等服务消费,积极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办好音乐节、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文化体育活动。推进中山路和友好路商圈地下商城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创建14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点,做强老字号品牌,加快引进首店、首发品牌,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不断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让群众消费更便利、选择更多元。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效能,稳步推进甘泉堡园区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财税金融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加强税收征管和预算绩效管理,集中财力强化重点领域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坚持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做强产业,落深落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实施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安全、公共服务领域、前瞻性新兴产业聚集,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拓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积极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等平台有效整合,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一网统管”,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积极推行“互联网+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包容审慎监管,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完善产权保护机制,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让更优营商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培优工程和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提升公平竞争审查质效,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协商,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加大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力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企业放心投资、专心经营、安心发展。强化民营经济要素保障、法治保障、服务保障,完善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加强政府采购,鼓励民营经济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点项目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有为,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统筹推动“一港、五大中心”建设。建设好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发挥中欧(中亚)“天山号”班列品牌优势,重点培育中亚、俄罗斯等方向精品特色班列线路,推进中吉乌公铁联运业务常态化运行,有效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抓好临港产业园和多式联运集货区、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培育引进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信息服务、金融等业态,加快与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联动发展,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强化综保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重点功能,力争整车出口1万辆;促进企业开展进口保税物流业务,支持企业提升加工贸易规模,打造外向型产业集聚区。聚焦建设乌鲁木齐国际航空枢纽,完善“铁公机”交通网,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连通欧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深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进出口,积极申建药品进口口岸,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充分发挥重点外贸企业主力军作用,实施一系列外经贸综合性支持政策,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科技教育交流合作,巩固扩大友好城市关系,优化提升境外办学项目。依托市域医疗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医疗部建设,促进互联网跨境远程医疗发展。加快“中亚五国”金融投资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乌鲁木齐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跨区域跨国经营,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和金融创新。

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认真对标国务院总体方案和自治区建设实施方案,高标准编制乌鲁木齐片区建设实施方案,高质高效推动落实。坚持以制度创新破局开路,围绕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商事制度改革、金融开放和人才体制创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建设,探索建设国际化社区,强化外资外贸企业和国际人才服务保障。加强与中亚西亚南亚在能源、矿产、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和中药材采购等方面合作,开展“两头在外”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等保税维修业务,加快发展面向国内及中亚地区的航材交易、分拨、集散等航空关联产业,构建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在打造思想解放先行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产业集聚增长极、扩大开放新高地、营商环境样板区中争当排头兵,在助推新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实践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五、建好人民满意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树牢规划先行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做好城市规划建设顶层设计,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健全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重点片区详细规划为抓手、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按照“南北双控、东西双融、中部双优”思路,围绕开放门户、国际交往、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和谐宜居五大核心功能,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打造“八大重点片区”,由南至北依次形成高价值生态板块、高品质服务板块、高质量产业板块,构建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优化、详规细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研究等工作,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建筑景观、塑造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动态维护机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建到底、管到底。

坚持科学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运用城市体检成果,稳步推进城市更新,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120个,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试点。科学谋划路网布局,健全城市路网体系,实施好机场改扩建市政配套工程,加快推进景一路等项目建设,打通丁字路、断头路,提高路网联通效率。加强供电、供热、供气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坚持精细治理。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快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市政设施定期体检机制,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要素精细化管理养护,确保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设施完好。科学优化清扫保洁和作业模式,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抓好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指导,细化全流程管理服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扩面提质,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乌鲁木齐。聚焦自治区“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专项整治部署要求,实施“四季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社会面源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监管和医疗机构污水处理,抓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有效保障水环境和土壤安全。高标准完成中央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新增绿地5000亩,实施退化林修复1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9万亩,加大三北防护林建设及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监管力度,加强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集约规范开采和矿山生态修复。

坚持统筹用好水资源。持续深化水资源改革,坚持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并举,强化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科学精准利用本地水、优化使用再生水、严控地下水、统筹用好外调水,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强化水利基础设施支撑,完善供排水、再生水配套管网,发挥好甘泉堡第二净水厂(二期)、西山水厂、西延干渠作用,确保外调水科学高效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水支撑、水保障。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落实自治区“碳达峰十大行动”和“节能减排十大工程”,加快产业和能源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能耗“双控”管理,促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煤炭高效利用。加快发展绿色制造,着力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丰富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融入国家绿色低碳供应链布局。扩大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比。着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新建公共充电设施2300个,鼓励引导城市客运企业提高新能源车辆比例,加快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让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坚持一体化推动都市圈建设。围绕都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市场环境、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建立健全与周边地州、县市、兵团师团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推动绕城高速(西线)、东进场高架等项目建成投用,强化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同抓好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促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联建共享,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都市圈通办,构建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树牢“兵地一盘棋”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意见,与兵团第六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在交通运输、产业布局、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生态环境等方面一体规划、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兵地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治理共商的新局面。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突出就业优先。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着力扩规模、提质量、促增收。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创业项目300个以上,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坚持把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落细“一对一”就业援助服务,实施就业服务能力提质、创业带动就业提效等“六大行动”,

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技能实训,切实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大力发展教育。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巩固提升普惠型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新开办公办幼儿园7所,新增园位2200个以上。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中小学教育集团内涵建设,新组建10个优质教育集团,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支持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完成乌鲁木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有雇工个体工商户、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扩面提质,强化动态监测,落实好困难群体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政策,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提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托育体系。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政策,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强化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打造一批自治区级重点专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等级评价,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实施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推动1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规范的中医诊疗服务。促进医防协同,强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职业人群、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心理疏导,探索建立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丰富文化供给。实施文艺创作扶持计划,创排京剧历史剧《左宗棠》、秦腔现代戏《红山塔下》等精品剧目,创排交响音乐会不少于6部,争创“五个一”工程奖。培育南山音乐节,承办中国亚洲文博会—中外文化展示周等节事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拓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开展惠民演出500场。着眼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推动更多先进文化要素向文化中心聚合,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加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提升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水平。

办好民生实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承接好自治区民生实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盯群众关切和社会关注,重点围绕就业、交通、住房、物业、教育、医疗、养老、文体、政务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群众需求强烈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以实干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点赞。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际成效诠释对党忠诚。

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积极做好与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和专项立法计划的衔接,严格按照宪法法律和各项制度规矩办事,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扎实推进创新政府建设。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善于用创新思维、创新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思想大解放、自身大变革、观念大更新,推动工作大提升。加强政府制度供给,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积极性,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全市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取得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扎实推进廉洁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突出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加强纪律教育,以压紧压实政治责任为抓手凝聚管党治党合力。坚持习惯“过紧日子”,高质高效盘活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低效及可开发利用的存量资产资源,兜牢“三保”底线,做到量入为出,节用裕民。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效预防金融、国企、医药、能源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决反对不顾群众感受“简单化”“一刀切”“一风吹”做法,牢记“三个务必”,践行“四下基层”,用心用情为民服务、为民负责、为民造福。坚持把解决好群众“关键小事”当作大事要事,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效上;着眼更好满足市场主体所需,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具获得感、更具幸福感、更具安全感的“有感服务”。

各位代表,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部署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主动担当、埋头苦干,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奋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作出乌鲁木齐贡献!

来源: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