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地方报道

四川甘孜持续抓好“三篇大文章” 让清洁能源发挥“乘数效应”

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30 10:29:04 作者:宁蕖

  近日,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和西藏贡觉县交界的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建设现场,一罐罐混凝土通过平移式缆机,穿梭于217米高的大坝之上。这是国内高海拔同等条件下在建的最高双曲拱坝,预计将于2025年竣工。

  600多公里外,硬梁包水电站重大设备就位——已完成首台机组定子吊装。

  与此同时,在甘孜州,牙根一级、孟底沟等43座水电站,雅江红星、道孚亚日等7座光伏电站,以及两河口混合式抽蓄电站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目前,该州清洁能源在建装机量达1456万千瓦。

  甘孜州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甘孜州明确以清洁能源为主导,把优势产业作为根本抓手,持续抓好文化旅游、特色农牧、清洁能源“三篇大文章”的思路。

抢抓机遇

  在清洁能源“赛道”跑出加速度

  要回答“现代化产业体系怎么建”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甘孜“有什么”。

  甘孜州清洁能源第二次普查摸底初步成果显示,全州清洁能源可开发潜力近2.5亿千瓦。其中,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4632万千瓦,居全省第二位;太阳能发电规划规模超1.5亿千瓦,居全省第一位;风能资源可开发潜力约503万千瓦。

  清洁能源方面的资源优势,甘孜州不仅“有”,而且“优”。

  在以“水、风、光”为主的清洁能源资源中,风电和光伏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是“靠天吃饭”的不稳定能源。而水电通过优化调度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调节,可将随机波动的风电、光伏发电调整为平滑、稳定的优质电源,有效破解风能、太阳能开发难题。

  相关部署已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建设的九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中,甘孜州就占了两个,且明确其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的定位。

  甘孜州抢抓机遇,今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布局以雅砻江中游为中心建设水电、光伏、抽蓄为主的中部基地,以乡城、稻城、得荣为中心建设水电、光伏、风电为主的南部基地,以金沙江为中心建设水电、光伏、抽蓄为主的西部基地,以雅砻江上游为中心建设水电、光伏、新型储能的北部基地,以大渡河为中心建设水电、光伏、风电为主的东部基地。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甘孜州在清洁能源“赛道”跑出加速度。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在叶巴滩水电站,“叶电云”数字平台依托智能温控、智能浇筑、智能灌浆三大系统,实现边坡自动化监测、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等,有效解决了高海拔地区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难题。

  在海拔4000多米的乡城县正斗乡顶贡大草原,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国家电投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已建成。“我们将不同光伏发电设备排列组合,构成了127种实证对比方案,这些方案将产生33万种组合结果的大数据。未来,这些数据将为川藏高原地区,以及国内相似场景地区的光伏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兴川公司工程部机电电气主管刘宏德说。

  在泸定,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已完成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实验。实验将为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和氢能产业在国内大范围布局,奠定技术和装备基础。

多元开发

  推动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清洁能源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持续收益稳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甘孜州从一个个产业项目建设发展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尝到甜头。

  在位于雅江县天龙湖山顶观景点的咖啡厅内,透过落地玻璃,天龙湖美景一览无遗。2020年,两河口水电站下闸蓄水、截江成湖,逐渐形成“高峡出平湖”“湖连谷”“湖中峡”的山水景观。这片水域被当地称为天龙湖,按照规划,天龙湖景区将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发展高山峡谷生态游等项目。

  “目前景区还在试运行阶段,仅最近半个月,就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雅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香格里拉文化旅游大环线“第一县”,雅江县旅游产业基础坚实,天龙湖景区的建设将丰富雅江文旅业态。目前,景区所在的普巴绒乡正全力做好民宿打造、风貌改造等工作,为打造庭院经济、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在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内,巨大的光伏面板耸立,在其下方阴凉处,牦牛正怡然自得地吃着青草。“为了带动当地畜牧产业发展,我们对光伏支架做了特殊设计,进行了增高,并且利用光伏面板可遮阴、能集水的特性,在其下方种植了优质牧草,打造了牧光互补示范区。”刘宏德说。

  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业是甘孜传统优势产业,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同时,当地统筹规划带动所在地景区建设、特色农牧业发展,让清洁能源发挥“乘数效应”。

  “绿色低碳发展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清洁能源的开发将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甘孜州发展改革委主任周世武表示,未来,甘孜州将加大山水林草湖保护力度,通过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利用,做强“牧光互补”“光伏+治沙”“光伏+旅游”等融合开发,推动资源开发与重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记者 宁蕖)

  来源:四川日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