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电力朋友圈

添彩美丽巢湖新画卷

中南院 发布时间:2022-06-01 09:19:26 作者:赵宇婷 周海燕

巢湖,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是合肥最好的名片,也是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受流域范围内快速城镇化、污染负荷长期积聚、江湖关系改变等因素影响,巢湖出现了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湖泊富营养化、湖滨消落带消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成为我国重点防治“三河三湖”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巢湖生态保护和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他在视察巢湖时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大力推进巢湖流域综合治理。自2018年以来,中南院先后承担了环巢湖地区入湖河流流域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圩区水利建设、水毁灾后重建修复等多类型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治理过程中,中南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全流域治理一盘棋”的思路,统筹流域岸上岸下、上下游、干支流,综合应用多学科和多技术,针对性提出流域系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分区分批实施,逐步完善总体工程布局,促进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经过4年的不断耕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已成为环巢湖生态治理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还河一片清 予民一片绿

治湖先治河。湖之根源在河,保护好入湖河流是保护巢湖的前提。巢湖河汊沟渠纵横交错,属于典型的农业农村区河流和圩垸区滞留型河流,涵盖岗丘和圩区等多样地形等特点,河水水质常年为Ⅲ类~Ⅳ类,存在河道水动力条件差、污染源类型多、污染负荷总量大等难点。对此,中南院创造性提出“1个目标、2个重点、3个区域、4项措施、5大体系、6项实现”总体治理策略,开展了白石天河、柘皋河两大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白石天河、柘皋河属于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巢湖流域治理“6+1”重点河流。待治理流域面积超1200平方千米,两条河流均存在水质不达标、河道淤积严重、流域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河流水生态退化等问题,部分支流河段周边居民夏天不敢开窗,汛期洪水多次漫过一楼,居民们怨声载道。同时,作为巢湖主要支流,污染的河流导致入巢湖水体污染,影响巢湖生态健康。

在“123456”总体策略指引下,中南院围绕实现各子流域Ⅲ类水水质的一个核心目标,以治理污染和改善人居环境为工作重点。通过对分镇区、农业农村区、河流水系整治区等三大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和治理,实施截污控源、生态修复、活水循环和长效管理四大措施,构建治污与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水量保障、文化景观和智慧管理等五大体系,为实现“水清、田净、河畅、岸绿、景美、民乐”六大愿景多管齐下开展治理工作,有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2021年,白石天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Ⅲ类,水质改善明显,柘皋河正在稳步开展勘察设计工作,预计明年将初见成效。

退耕还湿地 水清飞鸟鸣

河口生态湿地是入湖河水的“净化器”。环巢湖湿地群就如同巢湖的“肾”,对巢湖起着净化清洁的作用。开展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有利于构建保护巢湖的天然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受流域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影响,环巢湖湿地群生态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情况明显。中南院积极参与合肥环巢湖城市湿地公园群的建设,创造性提出构建“三生融合”的湿地生态修复体系,完成了栖凤洲湿地、马尾河湿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栖凤洲湿地、马尾河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中的两个,是典型的圩田湿地。由于垦殖强度大、大量化肥农药施用等影响,存在湿地沼泽化、水体富营养化、动植物种类减少等问题,影响到巢湖水生态安全。

中南院以“三生融合”理念为指导,通过充分的调研分析,提出水系营造、生境营造及基底改善、生态系统构建等技术措施,构建了“连圩通河”的湿地功能布局,有效削减入巢湖的污染负荷,完善了环巢湖湿地体系,构筑了环巢湖生态屏障,同时提升了区域旅游观赏价值。

目前,栖凤洲、马尾河湿地已完成修复重建,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得到加强,生物生境得到改善,湿地水畔,芦苇丛丛,绿头鸭群在水面嬉戏,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整容“灰色印象” 重拾绿水青山

环巢湖地区矿山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在山体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体污染、扬尘等一系列问题。“灰色印象”遍地开花,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巢湖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是全国单体最大的矿山修复工程。工程总修复面积1029.32平方公里,主要包含巢湖市各乡镇、街道37处废弃矿山和工矿废弃地,累计约107个点。这些治理点常年存在边坡修复、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土石料利用等治理难点。

在此背景下,中南院提出“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治理原则,“育山理水、造林养田”的总体治理思路,积极开展了巢湖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对满是“创伤”的矿山进行“整容”。

中南院在“育山理水、造林养田”总体思路指导下,通过统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方面,采用地质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和景观恢复等措施,提炼高陡边坡绿化技术、土壤重构技术、矿区修复植物配置、矿区生态景观、土石料利用等核心技术,有效改善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的矛盾。

目前,工程一期已全面完工,二、三、四期正在施工,五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矿区原先的洞坑被削平,裸露的山体重新覆上土壤,郁郁葱葱的“绿装”又重新披在了山上。

周边的居民无不赞叹:“终于又见绿水青山”!

护圩区水安 利一方百姓

水安则民安,兴利除害一直以来都是治水主旋律。

针对环巢湖地区圩区众多,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存在洪水期水高地低,极易发生洪涝灾害的特点,中南院助力合肥市“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建设工程实施,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滞等新老问题,开展了肥西县、庐江县两处“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建设工程。

肥西县、庐江县境内大部分圩口、灌区和中小型水库等多存在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的问题以及严重的安全隐患。圩区河流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有待提升。

以补齐流域防洪除涝短板、改善圩区水生态环境为目标,针对圩口达标建设,中南院提出了增强圩口防御外洪和圩内涝水外排能力,主要通过圩堤加高培厚、排(灌)泵站改建、排(灌)渠及水塘整治、圩内水系连通等措施,实现“圩外水安、圩内水畅、内外水动”的圩区综合治理新格局。

针对美丽河流建设,中南院提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主线,立足综合治理,通过岸线整治、生态清淤、增氧曝气、水下森林、滨岸生态湿地、沿河景观建设以及智慧水务等措施,实现河流“水安、水畅” “水动、水美” “水净、水韵”的目标。

目前,肥西县、庐江县两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部分标段已经完工,达到了预设的防洪排涝目标,预计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届时将提高圩区防洪排涝能力、构建美丽河流。

助力灾后重建 补齐水利短板

2020年夏天,合肥经历特大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限。巢湖遭遇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水位屡创历史新高,巢湖沿线地区受灾严重。

中南院积极参与地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在灾后参与应急水利水毁修复工程建设,助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补齐补强防灾减灾体系短板,开展了庐江县舒庐干渠水毁修复工程、庐江县矾山镇堤防修复工程、庐江县城区排涝泵站工程等水毁灾后重建等项目。

水毁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是对因水毁而受损的沟渠及建筑物、田间道路及配套建筑等进行修复或改造提升,需紧急响应、精心谋划、加快实施。

针对实际情况,中南院人勇于担当,利用自身经验在第一时间提出了重建方案。

工程实施后,恢复了水利设施防洪除涝减灾功能,确保度汛安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居民、农田、工厂企业等,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为建设发展美好合肥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凸显中南院央企担当。

八百里湖面烟波浩渺,三千里青山倒悬金日,皖中瑰宝,熠熠生光。近年来环巢湖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美丽巢湖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巢湖之治,非一日之功。“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开展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未来,中南院将继续恪守“秉责、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充分利用自身在环巢湖地区的经验优势,以更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励精图治打造精品工程,全面助力安徽持续纵深推进巢湖流域综合治理。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