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深度阅读

秦海岩:面对极端天气频发 更需坚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

光伏们 发布时间:2021-05-28 10:40:46

3月14—16日,一场席卷我国的沙尘暴拉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警报。此次沙尘天气强度为近10年来最强,影响到40%的国土面积,黄沙遮天蔽日,宛若世界末日,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今年第一季度就出现过6次沙尘天气,为近10年来同期最多。这再次提醒我们,沙尘暴只是迟到,而不是缺席。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极端天气也愈演愈烈。2019年至2020年,澳大利亚、美国多地爆发的森林大火和山火肆虐几个月之久,上万人流离失所,数亿只动物遭遇灭顶之灾,由此产生的浓雾蔓延至南美以及欧洲地区;北极圈史无前例地出现38℃高温,海冰覆盖面积连创新低,对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和全球气候构成巨大威胁;中国、日本、印度等地接连遭遇洪水袭击,仅中国就有7000多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同样日渐加剧,以至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得不发出警告,气候破坏即将到达不可逆转的地步。

面对自然界以最残酷方式发出的警告,各国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加速能源转型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态成为全球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已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确定了建设“零碳社会”的时间表。芬兰、奥地利、冰岛、瑞典等宣布在2035—2045年实现零碳;多个欧盟成员国、英国等提出在2050年实现零碳。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向全球公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做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性事务中的大国担当。

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清洁可靠且成本快速下降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的培育,风电产业已经成熟。过去的10年,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了40%左右,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基本持平甚至更具市场竞争力。风电的大规模应用不仅会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还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拉动GDP增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实现“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进一步提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最新研究显示,综合考虑能源转型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到2030年我国风、光累计装机容量不能低于18亿千瓦。而截至2020年,我国风、光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只有5.3亿千瓦。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并非发展过多,而是还远远不够。为此,应当从国家战略到产业政策,从市场规则到企业自觉,全方位加快推进能源转型,使风、光早日成为主力电源,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电力系统。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警示我们,全社会必须站在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加坚定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向,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