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印彪:加快能源消费领域电气化进程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电力网
发布时间:2021-03-09 18:00:17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表示,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
舒印彪认为,电作为清洁高效的终端能源载体,电能消费占终端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强度可下降3.7%。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供暖、交通等能源消费领域还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此,舒印彪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加大电能装备替代,提高综合能效和绿色用能水平,实现从高碳排放模式向低碳排放模式转变;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推行节能和工业余热余压回收,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形成互补互济的新型用能方式;利用“氢能+CCUS”等技术手段,在钢铁、水泥、煤化工等领域打造先进的低碳循环工业体系;针对行业重点减排对象,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电能替代示范工程,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带动社会广泛实施电能替代。
二是大幅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应积极推进建筑供冷供暖电气化,打造绿色建筑;健全市场化改造机制,鼓励利用建筑屋顶、墙壁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实现与外部能源系统双向互动。
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电气化。在城市交通领域鼓励推广纯电动车,在物流领域探索推广电动卡车,同时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使电动汽车比重逐步提高;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港口岸电等,形成交通综合能源系统。
四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要聚焦氢能储能技术、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等前沿技术,促进深度减排。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发展智慧能源系统。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及能源电力标准国际化,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电力市场、碳市场、新能源消纳机制等市场化手段,引导能源消费侧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华网
中国电力网:你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
扫描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电力网
中国电力网简介:
中国电力网于1999年正式上线运行,是欢迎光临beplay彩票 主力的全国性电力行业门户网站。
合作联系人:麻玉颗(电话:188 1036 8912)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电力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
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建设、如期完成碳减排相关目标,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节能减排目标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发布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责任感,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值得我们民营企业学习。
在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下,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持续快速增长,相关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包括发电设施、储能设施、智能控制设施也高速增长,迫切需要普及和提高智能化水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同时,要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比例,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提升消纳和输出的平滑性。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发布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责任感,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值得我们民营企业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在2021年两会期间表示,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不匹配。他认为,要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保证6至8台的年开工量。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未来不管是星际航行建造太空空间站,还是开发海洋资源建造海底空间站,都离不开核。”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接受采访时勾勒描绘了中核集团从“十四五”到本世纪中叶的美好图景。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3月3日,中国三峡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10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不低于70%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通威集团是以农业、新能源为双主业,并在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