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beplay体育版下载> 专家观点

秦海岩:加强风电国际合作 共筑全球绿色能源未来

中能传媒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07-18 09:23:06 作者:秦海岩

加强风电国际合作 共筑全球绿色能源未来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全球风能资源实现大规模开发,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落实国际气候承诺及能源转型目标,全球仍需要进一步加快风电发展速度。各国政府及产业界应深化合作,携手加快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先进设备和技术自由流动,帮助更多地区高效、低成本开发风能资源。

 一、大力发展风电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客观需要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存和全球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得不发出严厉警告,“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气候变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显示,6年后,全球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将导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12%。1960—2019年观测到的0.75摄氏度升温已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压力,全球人均GDP因此缩水了37%。到2100年,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将导致全球GDP下降50%。综合考虑因气候灾害、资产破坏、健康状况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等造成的损失,排放1吨碳的经济成本高达1056美元(约合人民币7648元)。

  在此背景下,各国着手加紧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标志着全球进入了一个碳约束的时代。要实现这些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风电作为技术成熟、成本优势明显的可再生能源,更是被各国视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实现能源独立和安全的主要抓手。

  随着各国制定雄心勃勃的规划目标,并为此提供诸多支持,全球风电产业发展显著提速。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风电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增长的新时代,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接近1.2亿千瓦,较2022年增长50%,是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

  然而,就落实全球及各地区气候目标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各国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两倍,以符合1.5摄氏度以内的温升控制目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权威情景预测,为达成该目标,要将全球风电的年度新增装机容量从2023年的1.2亿千瓦增加到2030年的不少于3.2亿千瓦。欧洲风能协会(WindEurope)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620万千瓦,但这仅是实现欧盟2030年气候和能源安全目标所需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大幅提高全球风电发展速度,已经势在必行。

 二、深化国际合作是加快全球风电发展的关键举措

  扩大风电装机规模,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加多样化、富有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但根据GWEC统计,目前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产能存在不足。如果新的投资无法及时跟上,预计从2026年起,除中国外,全球大部分区域都将面临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与海上风电所需配套设施短缺的风险。

  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离不开国际合作。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遍布世界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紧密交织。国际社会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有效提升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支持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对于构建全球稳定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要作用。风电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当前全球风电技术创新加快,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跨境传播,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具有韧性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这也要求各国增进互信、强化合作,大力支持风电技术创新,携手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以更好地开发风能资源。

 三、中国在推动全球风电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是风电大国,有义务、也有能力助力其他国家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大力发展风电。

  面对当前全球风电产能存在的缺口,中国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风电机组(包括国际品牌在中国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铸锻件及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中国形成了丰富的风电机组产品谱系,能够满足沙漠、海洋、低温、高海拔、低风速、台风等全球各种环境气候区域的开发需求。这在很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高性能、低成本的风电机组产品,助力各国加快风电开发速度。

  中国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促使风电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可负担的绿色能源。过去的20年间,风电度电成本大幅下降。2002—2023年,中国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下降了88%,降至0.15元/千瓦时。2009—2023年,中国海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幅达到74%,降至0.33元/千瓦时。中国为推动全球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市场规模及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方面,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形成了全球风电产业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近20年来,中国每年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0%,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的40%。市场规模化发展,有效摊薄制造业的研发、固定投资、物流、市场开发、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20年来,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000倍。2023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79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7亿千瓦,连续十多年领跑全球。正是有如此大的市场规模,才带动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促使风电成本逐年下降。另一方面,中国以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基础,构建起全球最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形成了涵盖整机、原材料、零部件、勘测设计、施工、工程装备、运营开发、运维服务、认证咨询等27个大项、70多个品类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上下游紧密配合、高效协同,进一步降低了设备价格,促进了技术进步。这在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是难以做到的。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成果正在惠及全球。近些年,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经历了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化制造”的转变,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受到关注。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走出去”时更加注重本地化,借助本地化生产等方式与国外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成本、经验等优势,为各国带来先进且经济的风电设备,帮助这些国家有效降低风电项目开发成本,生产出便宜的绿色电力,让当地百姓用上绿色、可靠、用得起的能源,助力各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进程。

四、风电国际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广阔

  回溯过往,国际化是贯穿全球风电发展过程的一大鲜明特征,国际合作是驱动风电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的一个核心因素。

  以全球最大的两个风电市场——中国和欧洲为例,经过多年的合作,中欧风电产业链供应链早已高度交织,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国风电产业之所以取得成就,也有来自欧洲的产品、经验和资金的助力。早期,包括丹麦、德国、西班牙、世界银行在内的多个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从技术、资金、开发经验等层面提供的大量支持,帮助中国尽快迈过了风能利用的试验示范阶段。而外资企业的参与,则显著加快了整个产业此后的发展进程。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支持欧洲企业深度参与中国风电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风电行业从欧洲企业大量采购设备,众多欧洲企业选择在中国从事风电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成为中国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中赢得了大量市场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在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3)上,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其中,外资企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涵盖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德国、丹麦、挪威企业纷纷组团参展,到中国获取和寻求合作机会。

  然而,面对这种大好局面,欧盟却罔顾事实,以倾销与不公平竞争等为借口,不惜破坏自由贸易规则,对中国风电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此举向世界发出了歧视中国企业和实施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会严重扰乱全球风电行业正常市场秩序,阻滞风电全产业链创新,增加风电开发难度和成本,进而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绿色转型的进程。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只会造成“双输”,无法真正保护、发展风电产业,更不会带来长远竞争力。

  GWEC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共同发布的报告表明,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限制性贸易体制及扭曲的竞争形式,将导致风电市场增长放缓、风电成本上升,以及风电企业财务可持续性降低。并且这些措施会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更大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机会不平等,破坏公平、有序的全球能源转型。

  当前,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危机,全球风电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各国应摒弃单边措施,通过双边和多边磋商,坚持以对话促交流,以合作促发展,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制,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贸易规则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所有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着力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增进人民福祉作出贡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